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磥恚宋绻?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
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于五月初五這一日投江自盡,后在中國演化為端午節(jié),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詩人節(jié)(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端午節(jié)是東亞文化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定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源于對惡日(即農歷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jié)日,許多盛行于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
擴展資料:
東亞地區(qū)有一俗諺:“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保ㄔ摰厝藗冏怨艑⑸摺⑿?、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等稱為五毒。)
端午節(jié)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墻、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端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