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錫伯族小鎮(zhèn)
新西伯利亞的歷史開始于1893年2月,在這一年,沙俄當(dāng)局批示在鄂畢河旁邊的村莊建一座橫跨鄂畢河的鐵路橋。更準(zhǔn)確點(diǎn)說,是為了將俄羅斯的中部地區(qū)和遠(yuǎn)東地區(qū)連接起來,而建一座跨越鄂畢河的鐵路橋。在1893年大雪紛飛的二月,建設(shè)工作熱火朝天的開始了。兩千名挖掘工人從火車站到碼頭開始鋪設(shè)鐵軌。
在鐵路橋建設(shè)過程中,對岸的小村莊迅速發(fā)展了起來,在1895年小村莊發(fā)展成了小鎮(zhèn),從亞歷山大村更名為新尼古拉鎮(zhèn),以紀(jì)念俄羅斯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2. 錫伯族風(fēng)景
已經(jīng)開始日益寒冷的卻給了一些人以沖動,盼望著那2005年的第一場雪趕快降下來,想象腳踩著雪地時“咯吱咯吱”的聲音,期待著雪花落在肩膀上,塑造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
同樣的雪,少不更事時只知道瘋玩,打雪仗、堆雪人;長大了喜歡上了旅游,有人就跑到遠(yuǎn)遠(yuǎn)的地方看雪山上那些終年不化的積雪,老想著到一個最好的滑雪場去,在飄飄的雪花下,在松軟的雪地上,在北國風(fēng)光的美景中,一溜煙地滑過去……
不管怎樣,當(dāng)我們口袋中已經(jīng)有足夠多的錢時,為什么不去一些不常去的、美麗而有趣的地方,把雪能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最大化呢?滑雪也好、賞雪也好、看看也罷,總之,讓我們到最美的雪世界游玩吧。 “踏雪尋美,夢圓伊犁”
今年冬天,伊犁冬季冰雪旅游的口號就是“踏雪尋美,夢圓伊犁”,州旅游局局長朵振國將主要活動和服務(wù)內(nèi)容形象地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美景、美食、美文化,奇風(fēng)、異俗、伊犁美。
美景是指冬季伊犁河谷磅礴的北國美景,伊犁州將在2005年12月28日—2006年3月15日期間舉辦新源縣“冬之韻”第三屆縣直機(jī)關(guān)冬季滑雪運(yùn)動會和伊犁第二屆“雪之戀”冬季滑雪運(yùn)動會。 地點(diǎn)都在新源縣哈木斯特滑雪場,屆時將有滑冰、滑雪(馬拉雪犁、雪地摩托)、冰雕、雪雕、冰雪攝影展、冰雪運(yùn)動會等。
同時,“踏雪尋美--伊犁冬韻”攝影比賽也將展開,不管你關(guān)注的是伊犁河谷的美麗霧凇,還是維吾爾庭院 長長的冰凌,或者伊寧小巷里某個踢足球、“打牛”的小男孩,請將它定格,說不定還能獲得大獎呢!
美食是指兩個“美食節(jié)”,一個是哈薩克族的“馬肉美食節(jié)”,一個是錫伯族的“冬補(bǔ)美食節(jié)”,說起馬肉,主要是指哈薩克族的“熏馬肉”,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
3. 小鎮(zhèn) 錫蘭
這個必須是漢堡。漢堡,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mào)中心、德國第二金融中心,同時是德國北部的經(jīng)濟(jì)和文化大都市,有著“世界橋城”的美稱,漢堡是德國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已成為德國的新聞傳媒與工業(yè)制造業(yè)中心,漢堡是世界大港,被譽(yù)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
4. 錫伯族古城在什么地方
七星山石佛寺開放中。石佛寺朝鮮族錫伯族鄉(xiāng)位于沈陽北郊30公里外,距沈陽桃仙機(jī)場45公里,距區(qū)政府西北16.5公里,地處東經(jīng)123度,北緯42度,東部與黃家鄉(xiāng)新城子鄉(xiāng)相接,南與興隆臺錫伯族鎮(zhèn)為鄰,西部與新民縣羅家房鄉(xiāng)接壤,北部與法庫縣依牛堡隔河相望。石佛寺古今歷代水陸交通之咽喉軍事要塞,尚有遼代與沈陽并駕齊驅(qū)的雙州古城,明代長城遺址,古鋒火臺遺址,全國唯一的明代古軍遺址。
5. 錫伯族小鎮(zhèn)美篇
沈陽鐵西新區(qū)不是沈北新區(qū)。
沈陽市鐵西新區(qū),位于沈陽西部,是國家重工業(yè)基地,有沈陽鼓風(fēng)機(jī)集團(tuán)、沈陽機(jī)床、寶馬等大型企業(yè)。
沈北新區(qū)位于沈陽北部,旅游業(yè)比較發(fā)達(dá),有稻夢空間、七星國家濕地公園、方特歡樂世界、錫伯族特色小鎮(zhèn)等等。
歡迎大家來沈陽游玩。
6. 錫伯族聚集地
沈(Shěn)姓
沈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九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七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36%左右。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嬴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左傳·昭公元年》、《姓氏考略》等記載,少昊金天氏的裔孫中有臺駘氏(臺胎氏),臺駘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國。古沈國于夏、商時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帶活動。到西周初期,古沈國之地被初建的晉國霸占,第二任晉國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國,其臺駘氏遺族即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為汾陽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shěn(ㄕㄣˇ)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姬季載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記載,沈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王朝初期,在周武王姬發(fā)逝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即位,由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攝政。當(dāng)時三監(jiān)不服,與商紂王之子武庚勾結(jié),聯(lián)合了東夷族反叛,三年后被周公旦所滅。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載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王朝的大司空,后周成王將叔父姬季載封于沈地,建沈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一帶。傳說姬季載的耳朵特別大,因此沈國又名聃國、冉國,子爵,其嫡系后代世襲沈國之君,稱“沈子”。兩周時期,“聃”又寫作“冉”,與“沈”讀音相同,因此聃季載又稱冉季載、沈季載。在史籍《水經(jīng)·汝水注》中記載:“汝水又東南,左會意水……又東經(jīng)平輿縣故城南,為意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鄙驀诖呵飼r期位卑勢弱,在強(qiáng)國爭霸中左右為難,苦不堪言。因其國境靠近強(qiáng)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屢遭中原諸國的討伐。周襄王姬鄭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晉、魯、宋、陳、衛(wèi)、鄭等諸侯國聯(lián)合討伐沈國,使之從此一厥不振。沈國作為楚國的同盟國,曾在后來的周靈王姬泄心十四年(楚康王羋昭二年,公元前558年)、周景王姬貴八年(楚靈王羋圍四年,公元前537年)兩次隨楚伐吳。到了周敬王姬丐元年(吳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在楚國慫恿下出兵伐吳國,結(jié)果大敗,自己也成了吳王僚(姬諸樊)庭下的俘虜。據(jù)史籍《左傳·定公四年》中的記載,到了周敬王十四年(晉定公姬午六年,蔡悼侯姬東國十六年,公元前506年),晉定公召集諸侯會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由于此次盟會主要是針對楚國的,因此當(dāng)時親楚的沈國君主沈子嘉拒不參加會議。晉定公大怒,就指使蔡悼侯出兵,一舉伐滅了沈國,并將沈子嘉押回蔡國殺害。沈國滅亡之后,姬季載的裔孫姬逞逃奔楚國,其后裔子孫多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沈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季氏、聃氏、冉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中的沈氏史稱正宗,戰(zhàn)國后期主要在葉邑(今河南葉縣)生息繁衍。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dān(ㄉㄢ),今音讀作shěn(ㄕㄣˇ)亦可,是為葉邑沈氏。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載(姬季載、聃季載、沈季載)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源于羋姓,出自上古顓頊帝后裔的封地,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于沈鹿,故為沈氏?!鄙蚵梗褪谴呵镌缙诔纳蛞?,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荊門市鐘祥區(qū)一帶。后來楚莊王羋旅(熊侶)將自己的兒子公子貞封在沈邑,時稱沈令尹。在公子貞(熊貞)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門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讀作shěn(ㄕㄣˇ)亦可。
源流四: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王族弟子戍之后,屬于以地名為氏。據(jù)史籍《風(fēng)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譜》、《中國姓氏尋根》等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有個曾孫名叫熊戍,在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出任沈縣(今安徽臨泉)的令尹,史稱沈尹戍,又稱光尹戌。沈尹戍縣尹任滿后,起初隱居于零山(今湖南永州),后又出仕為楚國左司馬。沈尹戌在擔(dān)任楚國左司馬時期,當(dāng)時有個佞臣叫費(fèi)無極,楚平王在他的蠱惑下趕走太子建,殺死伍奢父子,逼得伍子胥出奔吳國,后來又勾結(jié)另一個大夫鄢將師害死左尹錢宛。錢宛素來以廉潔出名,在楚國很得人心,他的被害在楚國激起了臣民的憤怒,沈尹戌便借助民眾的力量,殺死了費(fèi)無極和鄢將師,他也因此而獲得楚國人民的普遍敬重。在沈尹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稱、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香零山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shěn(ㄕㄣˇ)。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沈谷氏,亦稱沈佳氏、徹穆袞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氏,后融入蒙古族,以姓為氏,世居喀喇沁。后有滿族再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沈氏。
⑵.蒙古族森吉德氏,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大草原地區(qū),在明、清之際就已經(jīng)多冠漢姓為沈氏。蒙古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流六: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都善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滿語為Dusan Hala,世居黑龍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多冠漢姓為沈氏、杜氏、單氏等。
⑵.滿族顏濟(jì)哩氏,亦稱楊吉哩、焉哲勒氏,滿語為Yangiri Hala,世居沈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扶余)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在清朝晚期后多冠漢姓為沈氏、閻氏、楊氏、韓氏等。
⑶.滿族申佳氏,滿語為S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逐漸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后多冠漢姓為沈氏、申氏。滿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流七: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納(今吉林松源、扶余),后一部分族人融入滿族。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有三百余錫伯族將士攜家屬隨清軍駐守于遼寧丹東鳳凰城,其后裔散居于丹東鳳山一帶地區(qū)。該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漢字“沈”為姓氏,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鳳山沈氏。錫伯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流八:源于各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沈氏、或受賜沈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姬季載:姬姓,周文王第十子,為黃帝之后裔。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dāng)時的三監(jiān)(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衛(wèi)封蔡叔,以監(jiān)殷民,稱為三監(jiān))很是不服,商王紂之子武庚乘機(jī)勾結(jié)三監(jiān),聯(lián)合東方夷族進(jìn)行反叛。周公旦組織軍隊(duì)進(jìn)行征伐,最終平息了叛亂。季載平叛中立下大功,被周公舉薦為司空,過后成王又將其叔季載封于沈地,建立了沈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一帶),子爵。其嫡系后代世襲沈國之君,稱“沈子”。傳說姬季載的耳朵特別大,因此沈國又名聃國、兩周時期“聃”又寫作“冉”,與“沈”讀音相同,所以史上又稱聃季載、冉季載、沈季載。春秋時,聃國被晉(今屬山西)滅掉,季載后代逃至楚國,為不忘亡國之痛,從此便以國為姓,稱為沈姓。族人尊稱季載為沈姓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沈 約:字休文,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辛巳(公元441年)農(nóng)歷2月20日卯時生。沈約篤信好學(xué),博雅聰明,考訂古今,每多思索,才貌過人,時人稱為瘦腰公。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官拜尚書仆射,辨音律、編對偶。明世系考核遺失,自沈氏一世祖以至公之一世皆公筆之所編輯也。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十二年癸巳()農(nóng)歷6月6日未時歿。妣虞氏,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乙酉()農(nóng)歷12月20日酉時生,封夫人,歿未詳待考。夫婦合葬架上,金盆形戌山辰向。生二子:沈慧仁、沈義。是為湖南臨湘沈氏始祖。
沈光照:宋淳熙十年癸卯七月十四生,公興史,升以指揮官,奉使平蠻而來,宋寶佑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九卒,葬武陽棉溪蒲竹山虎形。元配:陳氏,宋淳熙十二年乙巳二月初九生。淳佑七年丁未九月十三日卒,壽六十二歲,葬蒲竹山虎形。生四子:沈俊龍、沈俊虎、沈俊杰、沈俊國。是為江西南昌沈氏始遷祖之一。
沈光祥:宋于宗時人襲父,授指揮官職奉,命二次來鎮(zhèn),蒔竹迨烽煙靜息,遂卜居武陽三里田,后徙青坡里小牛園,卒葬三晨田月形。妻生卒未詳待考,葬同夫處。生四子:沈俊清、沈俊潔、沈俊沅、沈俊漣。是為江西南昌沈氏始遷祖之一。
沈光國:生卒葬未詳。元配李氏,生卒葬未詳待考,生二子:沈俊、沈庭。
沈光和:生卒葬未詳,元配何氏,生卒葬未詳待考,生三子:沈俊永、沈俊堂、沈俊勛。沈俊堂、沈俊勛二人待考,不錄。
沈季賢、沈仕賢: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湘鄉(xiāng)沈氏三修族譜·序》記載:沈季賢在南宋時偕母及弟沈季賢由江右遷湘鄉(xiāng),開基于老第四都,后沈季賢居五都、沈仕賢居四都,今為湘西鄉(xiāng)岱頭山大屋場。沈士賢族人分布于湘、寧、潭,遞傳二十五代,男女丁口約一萬五千余人。是為湖南湘鄉(xiāng)沈氏基祖。
聚集地(徒遷分布)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沈國被蔡國滅掉后,季載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國,其孫沈尹戌,初隱居于零山,后仕楚為左司馬。并世襲此官,長期居于葉(今河南省葉縣)。
秦、漢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沈姓仍有多人為官,且地位均十分顯赫,但也有數(shù)人辭官隱居,遷于九江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省吳興縣)等地,從而開始了沈姓的南遷之旅,并且家族勢力日漸擴(kuò)大,不斷興旺。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于河南、湖北地區(qū),在山西、安徽、陜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jìn)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fā)展成著名的望族。漢朝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此為沈氏南遷之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沈氏大舉南遷之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zhàn)亂,各種割據(jù)勢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亂”,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遷,沈姓族人也先后進(jìn)入南方幾大省份,并在當(dāng)?shù)夭粩嗌⒎毖?,形成了“吳興”郡望。此后沈姓以“吳興”郡望為繁衍中心,不斷地向四周擴(kuò)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漸繁盛。
唐宋時期:社會相對安定,經(jīng)濟(jì)得以恢復(fù)發(fā)展,沈姓族人開始遷播進(jìn)入閩粵兩地,并且人丁興旺,同時,唐代沈姓在我國北方也得以新的發(fā)展,郡望與名人高官大量出現(xiàn),進(jìn)入了一個鼎盛時期。沈氏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氏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lǐng)軍入閩開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當(dāng)?shù)厣蜃迦瞬恍寂c審?fù)?,變沈字為尤字,即為尤氏,故沈尤一家。宋朝末年:金軍大舉南下中原,宋室南遷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廣東等地之沈姓尤多。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后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八子,分居寧化、龍巖、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宋朝時期,沈姓大約有33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3%,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占全國沈姓總?cè)丝诘?3%。沈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蘇和河南,這四省沈姓大約占全國沈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湖南、安徽、河北,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江浙贛、河南的南北兩大塊沈姓聚集地。
明清時期:明末,沈斯庵徙居今臺南縣善化鎮(zhèn),為沈氏移居之始。明末沈姓始入臺灣。明朝時期,沈姓大約有95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03%,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沈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和江蘇兩省,大約占沈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安徽、山東、江西、福建、湖北,這五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4%。浙江仍為沈姓第一大省,約占沈姓總?cè)丝诘?7%。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qū)遷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向四周散發(fā)的分布形狀。后有小部分遷往臺灣和海外。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進(jìn)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已遍及全國各地,成為我國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東南沿海播遷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為了一個大家族。
我國的沈姓歷代多以江南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區(qū)的沈姓占到了全國漢族沈姓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沈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diǎn)五。
當(dāng)代沈姓的人口已達(dá)570多萬,排在全國第四十九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沈姓人口由95萬激增到470萬,增長了6.3倍,沈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蘇、浙江兩省,大約占沈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上海、安徽、河南、廣東、湖北、貴州、山東,這七省市又集中了37%。江蘇為當(dāng)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總?cè)丝诘?0%。全國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向外散射的分布狀。在近600年期間,沈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區(qū)別,向北、中、南的回遷十分強(qiáng)勁,這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區(qū)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蘇浙皖、閩臺、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角、湖北東部、江西大部、廣東東部、云貴大部、廣西西北部、黑吉東段、內(nèi)蒙古東北,沈姓占當(dāng)?shù)厝吮壤?.39%以上,中心地區(qū)達(dá)到2.3%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66.3%的沈姓人群。在粵桂大部、湖南、江西西南、貴州北部、重慶南部、四川大部、湖北中部、河南東部、山東中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遼寧東部、黑吉中西段、內(nèi)蒙古東部,沈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26%一o.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20.3%以上的沈姓人群。
沈氏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葉氏、尤氏均為沈氏分支,沈、葉、尤三氏均為季載后裔,可以說這三姓實(shí)為一家。
今山東省的泰安市、煙臺市萊州市、黃縣、威海市文登市、濱州市鄒平縣、濰坊市臨朐縣、濟(jì)寧市、臨沂市平邑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增城市、清遠(yuǎn)市、汕頭市、湛江市、珠海市、深圳市,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羅山縣、息縣、洛陽市、鄧州市、南陽市內(nèi)鄉(xiāng)縣、商丘市、駐馬店市汝南縣、新鄉(xiāng)市原陽縣,湖南省的岳陽市、臨湘市、湘潭市湘鄉(xiāng)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蚌埠市懷遠(yuǎn)市、巢湖市廬江縣、蕪湖市、池州市青陽縣、潛山市、六安市、宿州市、鳳陽市、皖江地區(qū),浙江省的金華市、湖州市、麗水市慶元夏、杭州市蕭山區(qū)、富陽縣、三江口、臺州市、紹興市、臨安市、湖州市、慈溪市、寧波市北侖區(qū)、濱海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阜寧縣、東臺市、宿遷市、蘇州市吳中區(qū)、無錫市、鎮(zhèn)江市、淮安市、南通市、江陰市、張家港市、連云港市東??h、淮安市淮陰縣、金湖縣、常州市武進(jìn)區(qū)、溧陽市、如皋市、泗洪市、泗陽市、洋河市、東海市、徐州市睢寧縣、沛縣、邳縣、新沂市、揚(yáng)州市,廣東省的湛江市東海島,福建省的泉州市安溪縣,山東省的費(fèi)縣、棗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湖北省的武漢市、十堰市竹山縣、潛江市、荊州市監(jiān)利縣、鄂州市、黃陂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黃岡市羅田縣、孝感市大悟縣、荊門市,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天津市的東麗區(qū),浙江省的奉化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黑龍省的綏化市慶安縣、青崗縣、齊齊哈爾市、阿城市,四川省的遂寧市大英縣、達(dá)州市大竹縣、渠縣、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綿陽市江油縣,青海省、新疆昆侖山地區(qū),甘肅省的白銀市景泰縣,河北省的滄州市河間市、衡水市故城縣、棗強(qiáng)縣,上海市崇明島,北京市,重慶市云陽縣、開縣、大足縣,湖南省的臨湘市、沅江市、寧鄉(xiāng)市、韶山市、張家界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鎮(zhèn)雄市、玉溪市,遼寧省的沈陽市、海城市,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司南縣、遵義市綏陽縣,江西省的南昌市、贛州市興國縣、于都縣、饒州市、德興市樂平縣、景德鎮(zhèn)市、九江市都昌縣,山西省的忻州市、朔州市應(yīng)縣,香港特被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等地,均有沈氏族人分布。
7. 錫伯古鎮(zhèn)圖片
遼寧省。
燈塔市,是位于遼寧省中部的一座縣級市,隸屬于遼陽市。北與沈陽市蘇家屯區(qū)接壤,東與本溪市毗連,南與遼陽市區(qū)和遼陽縣相連,西界渾河與沈陽市遼中區(qū)相望。地處遼東半島北部、太子河的中游。沈大鐵路和沈海高速公路穿越市境。面積1167平方公里。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燈塔市常住人口為354617人。
燈塔市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chǎn)地和淡水魚養(yǎng)殖基地,主產(chǎn)稻谷、玉米、高粱等,特產(chǎn)山楂。境內(nèi)煤炭和鐵儲量較大。
截至2018年底,燈塔市轄3個街道、10個鎮(zhèn)、1個鄉(xiāng):煙臺街道、萬寶橋街道、古城子街道、佟二堡鎮(zhèn)、鏵子鎮(zhèn)、張臺子鎮(zhèn)、西大窯鎮(zhèn)、沈旦堡鎮(zhèn)、西馬峰鎮(zhèn)、柳條寨鎮(zhèn)、柳河子鎮(zhèn)、大河南鎮(zhèn)、五星鎮(zhèn)、雞冠山鄉(xiāng)。政府駐地:萬寶橋街道。
2020年,燈塔市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155.56億元,增長2.5%。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33.44億元,增長2.9%;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50.11億元,增長2.6%;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72.01億元,增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