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亞當?shù)孛袼滋厣?/h2>
想戴就戴,戴頭巾可以避免太陽光直接照在臉上,容易長雀斑,也不會導致曬傷皮膚和曬黑,不過三亞有回族的人居住的地方,戴頭巾是她們的風俗習慣,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戴,看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按照風俗那肯定是必須帶的,但是也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2. 三亞當?shù)孛袼滋厣榻B
海南有個說法叫“無雞不成宴”。海南人過節(jié)的時候對吃雞情有獨鐘,總有各種理由吃雞,比如你去一家海南人家里做客,餐桌上沒有雞,會被認為主人家對你不重視的。
雞的諧音是“吉”,新的一年,圖個好彩頭和吉祥,海南人又比較講究習俗。所以對于雞,那真的是關愛有佳。
3. 三亞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xiāng)美麗的海南島,被藍藍的大海包圍,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這里有吃不完的椰子,令人神往的藍天和白云。
海島這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滋潤了我們的祖祖輩輩,孕育出色彩斑斕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家鄉(xiāng)定安縣的農村民風淳樸,如今依舊保留著很多傳統(tǒng)的特色風俗。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定安農村與露兜相關的風俗。
露兜樹是我們海南農村隨處可見的一種植物,一般在路邊、水邊、樹林間都有很多,小時候的記憶中這種植物特別的多,而且都長得比人還高,一大片一大片都是的,因為在以前那個年代沒有種植很多經濟作物,植物種類繁多,很多野生的動植物,現(xiàn)在已經少了很多了。
露兜樹葉片呈帶狀,葉片的中間和兩邊都有像鋸子一樣刺。
第一、笠飯:海南的特色傳統(tǒng)美食,就是用露兜葉子野菠蘿葉編織成各種形狀,再放入大米煮熟。這種露兜飯,海南人就叫l(wèi)a,la是海南島農耕美食文化精髓,.對于海南人來說,“笠”飯是吉祥、吉利的象征,我們農村每閏年的閏月時或者父母生日時,女兒就要給娘家送“笠飯”,還有是家里發(fā)生了不好的事情,比如破財,生病時,女兒都要給娘家送笠飯,表示趕走霉運,迎來好運。
做笠飯首先砍露兜葉子,要選那種長得粗壯的葉子,要長一些,大概兩米多。
首先將葉子兩邊以及中間的刺用鐮刀割掉,這樣一片大葉子就分成兩條了。
然后就是把這一條條的葉子中間突出的部分割掉。
這樣處理好后,就可以開始編織各種形狀(具體編法我有發(fā)很詳細的視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編織成各種形狀后再把大米、蝦米、等洗凈后放入口袋里,再收口放入鍋里煮。煮大概一兩個小時。煮熟后可以拆開也可以切開吃里面的飯,非常的香。
露兜飯的不同形狀代表的意義也有不同,枕頭形狀的表示諸事皆順、高枕無憂;公雞形狀意味著快樂、吉祥。
這笠飯是獨具特色的美食,但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多都不會編了,我家的80后的姐姐妹妹都不會了,農村里現(xiàn)在也只有老人在做這些。
第二、露兜除了編織做笠飯,我們農村里還用來編草席,收稻谷以后就可以把稻谷放到草席上曬干,這樣既干凈又方便。我們家就有好幾張這樣的草席,都是前些年媽媽編的,平時就是這樣卷起來,外面用塑料袋包住。社會經濟發(fā)展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會編這些了。
第三、農村以前有很多農民都會種露兜樹在檳榔園或者田地、菜地周圍,這露兜樹長大以后就像圍墻一樣把檳榔園圍住,就可以防止牛羊野獸進來破壞我們的農作物。還有些人家會在自己家屋前屋后種些露兜草來當圍欄。
第四:露兜的根還可以吃,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因為我們海南天氣炎熱,所以的天氣炎熱的時候,就會拿來和一些別的野草比如雞屎藤,一起煮湯喝,這個湯可以下火,就像喝涼茶一樣的效果。
這些農村的風俗,都是從我們的祖先生產勞動中形成,并一代代的流傳下來到了現(xiàn)在,這些風俗也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的變化,豐富著,成為我們海島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當然現(xiàn)代科學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習俗也在慢慢的變化,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自己家鄉(xiāng)的 風俗了,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向前運轉,但是歷史會永遠記得這些美好。這不僅是我們海島歷史的延續(xù),而且還將會繼續(xù)延續(xù)下去,正是這些習俗造就了我們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
4. 三亞具有特色的民風民俗
海南的習俗有元宵換花節(jié)、冼夫人文化節(jié)、海南過年必要的拜公,你也許不知道拜公是什么,這是一種在農村過年一定要的,把雞和肉,魚,和把米飯捏的圓圓的像一個雪球擺在桌子上。然后爺爺帶我去拜公,在公前拜三拜,心中還要想著今年的愿望,極致神奇色彩的,軍坡節(jié)更是獨具一格,軍坡還有“過火山”、“上刀梯”和“綁瓊戲”等習俗。廟宇的前面都有舞臺,演戲給“公祖”看,人也看,所謂“神歡人樂”軍坡、大過年,不分生疏遠近,來者都是客?!闭呛D宪娖挛幕木杷冢荏w現(xiàn)出海南人淳樸、熾熱的情懷,
還有一個節(jié)日,讓在外漂泊的游子歸家,讓無數(shù)個家庭期待著團圓。這就是——春節(jié)。各地的春節(jié)有不同的過法,過小年開始,全城都進入了過年的狀態(tài)。在外漂泊的游子也一個又一個地回到了小鎮(zhèn)。走在大街上,處處能聽到殺豬崽的哀嚎和殺雞殺鵝的情景。不時會飄來烤乳豬的炭香和油脂香,那香味隔著幾條街都能聞到,香甜的味道讓人欲罷不能。
春節(jié)最熱鬧的時候就到了。從早上開始,家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在廚房里穿梭,殺雞,殺豬,燉湯……煎炸炒燉悶,樣樣都有。小孩子則輕松得多,坐在一旁吃零食,果脯,干果……空氣里都飄著幸福的味道。到了晚上,年夜飯上桌,人們圍在桌旁,不時舉杯歡呼。一邊敬酒,一邊互相祝福新的一年。在海南,春節(jié)可以穿著短袖吃年夜飯。
夜更深了,大家卻絲毫沒有倦意。這時便是“紅包作戰(zhàn)”的時候了。大人們會先說些祝福的話,什么好好學習,身體健康等。接著,從兜里掏出紅包,迅速塞到小孩子手里。這個小孩的父母在身邊,一定推搡著“不用了,都多大了,還給紅包?!薄霸俅笠彩呛⒆?!”大人們爭論一番以后,紅包還是會落進孩子的手里。這時父母便表現(xiàn)出有點責怪的樣子,又說“客氣什么?”這也是一種習俗!封紅包代表著一種祝福的寓意
5. 三亞當?shù)孛袼滋厣心男?/h2>
海南省東方市的民族特色風俗最有地方特色的要數(shù)“洗龍水”了。
“洗龍水”是端午節(jié)當天海南本土民眾必須進行的“神圣儀式”。
海南四面環(huán)海,本土民眾都對屈原投江有些美好的愿望,他們敬重屈原,認為端午這天屈原幻化為龍在海里游走,海水就成為了“龍水”。所以人們就會爭相把海水打出來,相互淋灑,讓大家都淋淋“龍水”,運氣福氣財氣就都來了,圖個大吉大利,萬事順心。
6. 三亞民俗風情
現(xiàn)在目前是不可以,因為疫情期間 有明文規(guī)定不能舉辦超過300人以上的機會婚禮或者是習俗。
7. 三亞地方特色
海南自由貿易區(qū)建設具有六大特點:
一是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qū)的建設是全域型的,所謂全域型也就是其他的11個自貿試驗區(qū)都是120平方公里,而海南是全島3.54萬平方公里,第一步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qū),第二步建立自由貿易港。
二是升級型,它是在11個自由貿易區(qū)的肩上來推動,也就是它的60%都是這11個自治區(qū)總結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三是生態(tài)型,海南下一步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旅游、生態(tài)綠色,這些東西都和海南是生態(tài)島密切相關。
四是漸進型,2020年以前,海南的自貿試驗區(qū)的建設要取得重要進展,2020年以后它將會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轉向新階段。
五是開放型,海南位于我國的最南端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下一步要把海南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重要對外開放門戶。
六是服務型,也就是海南發(fā)展的重點是高科技、是生態(tài)、是現(xiàn)代服務業(yè),從這個角度來講,在新時期、新時代的海南發(fā)展開始有一個新的機遇和前景。
8. 三亞當?shù)孛袼滋厣鞘裁?/h2>
海南島為中國一個省級行政區(qū)--海南省的主島。海南省簡稱瓊,位于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北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島之所以成為寶島,除了豐富的地下寶藏,如石綠富鐵礦和羊角嶺水晶礦等,地面上還生長著幾乎所有的熱帶作物,出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魚類群聚,可以捕捉到熱帶海洋中的各種魚類,以及龍蝦、對蝦等,漁業(yè)資源十分豐富。
民族風俗海南省的居民,分屬于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畬、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
9. 三亞的傳統(tǒng)文化
海南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島自然風光,還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省內有漢、黎、苗、回等30多個民族,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不五指山區(qū)及西南部,其居住、飲食、服飾、婚姻,節(jié)慶等方面都有獨特的風情。
像黎族的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其中東方、昌江地區(qū)的黎族創(chuàng)造了折染與織造相結合的織錦工藝。
黎族的紋身,歷史悠久,自漢代開始已有文字記載,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是黎族歷史上凝聚力號召力、生命力的標志。
打柴舞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黎語稱轉剎、太剎。它起源于古涯州地區(qū)黎族的喪葬習俗,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民間傳說,建茅屋時竹竿不斷從屋頂滑下,人們?yōu)楸苊獯蚰_、碰頭、刺臉,便不斷的跳呀跳啊,這情形頗具趣味,就逐漸模仿和改進,便形成了"跳柴舞"。
除了特定表演等,田地里務農的婦女有時也在跳舞,這其實是黎族獨具特色的舂米舞。舂米舞是在黎族婦女的舂米勞動產生出來的,在舂米的勞作中,工具的互相敲擊發(fā)出具有極為強烈節(jié)奏感的節(jié)奏,使勞動過程具有歡快樸素的情節(jié),讓人回味無窮熱血澎湃。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jié)日盛裝,挑著山籃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跳舞、對歌、吹奏打擊樂器來歡度佳節(jié)。是黎族千百年來留下來的文化資源,是黎族文化最典型的表現(xiàn)。
10. 三亞民俗文化特色
鉆木取火。蘇軾被貶到海南后,那里條件艱苦,沒有肉吃。蘇軾在野外發(fā)現(xiàn)了生蠔,但是沒有火,村民就用鉆木取火的方法,點燃柴火,將生蠔放在上面烤,烤出的生蠔口感細膩,香甜,成為一道流傳至今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