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島地處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面積74.33萬平方公里,比兩個日本還要大,是世界第三大島嶼,也是亞洲最大的島嶼。(加里曼丹島位置)
今天的加里曼丹島上有三個國家,其北部屬于馬來西亞和文萊,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占全島總面積不到1/3,其余地方都是印度尼西亞的領土。
文萊坐落于加里曼丹島北部沿岸,北臨中國南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總面積為5765平方公里,比上海稍微小一點(6340.5平方公里)。(文萊地理位置)
文萊人口非常少,只有42萬,其中64%馬來人,10%是華人,看似是一個小國寡民,但文萊的歷史卻比較久遠,是東南亞地區(qū)建國最早的國家之一。
中國對文萊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梁朝時文萊曾遣使來貢,當時稱之為“婆利國”,此后一直到宋朝,文萊與中國一直保持著貿易和外交聯(lián)系。
到了元朝,文萊被翻譯成“浡泥國”, 文萊在這一時期徹底完成了伊斯蘭化,而在此之前文萊是主要信奉佛教的。
元末明初,明軍的一個叫黃森屏總兵借道緬甸來到?jīng)履鄧谒膸椭?,浡泥國日漸強盛,其國土包括菲律賓南部以及砂拉越和沙巴地區(qū),當時加里曼丹島的整個東北部都是浡泥國的領土。
明朝建立后浡泥國曾多次赴京朝貢,公元1408年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率團來北京朝貢,但在華期間麻那惹加那不幸染病去世,按照其遺囑,麻那惹加那死后被葬在南京。
在明朝中前期,浡泥國和明朝的來往還是比較頻繁的,文萊這個稱謂就是誕生于明朝,只不過當時叫“汶萊”。
從18世紀開始,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文萊的國運開始走下坡路。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分別從西、東、南三面蠶食文萊,到19世紀末期,加里曼達島被英國和荷蘭瓜分,該島的大部歸屬荷屬印度尼西亞,英國則占領北面地區(qū),將文萊三面包圍,文萊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
面對英國殖民者的步步緊逼,文萊政府被迫選擇妥協(xié),不僅同意向英國割讓了大片領土,并準許英國人涉足其外交內政,文萊蘇丹成為英國的傀儡。
不過在文萊的委曲求全之下,英國最后竟然放過了文萊,在名義上沒有吞并文萊,保留了文萊國祚。
由于地處熱帶地區(qū),文萊非常適合種植橡膠樹,而在工業(yè)橡膠誕生之前,天然橡膠的產(chǎn)地就那么幾塊,天然橡膠的價格很昂貴,于是英國人文萊大力推廣橡膠樹種植,橡膠成為文萊的支柱產(chǎn)業(yè),那時的文萊是一個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但是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人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石油,文萊的命運也因此發(fā)生了改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后迅速攻略東南亞,作為石油重鎮(zhèn)的文萊也很快便被日軍占領。在日本占領期間被日本并入沙撈越和沙巴,合并成一個行政區(qū)域,文萊徹底亡國,當?shù)氐氖唾Y源也遭到日寇的瘋狂掠奪,直到二戰(zhàn)后文萊才重新復國。
二戰(zhàn)結束后英國殖民者卷土重來,但是在美國的施壓之下,1946年7月,英國馬來亞當局將民政權力移交給文萊政府,之后又過去14年,到1959年文萊才基本收復了全部的內政權力,但文萊的國防和外交依舊由英國控制。
此后隨著英國放棄了對馬來西亞的殖民,馬來西亞希望文萊能加入聯(lián)邦,但由于在石油利益分配上遲遲達不成協(xié)議,文萊人民強烈反對加入馬來西亞,并爆發(fā)了多次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在文萊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文萊最后成功地保持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1971年英國同意文萊享有自治權。
1984年1月1日文萊正式完全從英國獨立,1月7日,文萊正式加入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9月加入聯(lián)合國,成為聯(lián)合國第159個會員國。
文萊在獨立之后,憑借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一舉成為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人均GDP為31628美元,在本地區(qū)僅次于新加坡。
不過文萊并沒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富,文萊至今仍舊是一個君主過,文萊皇室壟斷著大量的資源和社會財富,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皇室之一。
(參加日本天皇繼位大典的文萊國王和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