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華僑華人,祖籍地廣東最多,福建次之。但是論華僑華人和本省人口的比例,福建要遠高于廣東。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雖然廣東的絕對數量最多,但是出國謀生的人當中福建人比例更高。
海外華僑華人的分布以東南亞為主,北美次之。所以先分析東南亞的情況。
廣東和福建移民在東南亞廣泛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經濟和歷史,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
從地理方面來看,這兩個省份都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可以通過海路直接出洋謀生。這是一個先天性的地理優(yōu)勢條件。此外還有一個地理劣勢條件,就是這兩個省份相對來說,都是以丘陵為主的地理面貌,平原比較少,人口增值以后,生存壓力加大,向外移民是必然的結果。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為什么其他的沿海省份就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江浙是明清時期中國最富庶的地區(qū),人口流動發(fā)生在內部。山東的人口通過海路進入東北謀生,而不是出國。河北由于與東北直接接壤,因此不需要通過海路,可以直接通過陸路前往東北移民。
從經濟層面上看,其實從清代中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人涌入城市謀生,但當時中國還是傳統(tǒng)經濟時代沒有進入工業(yè)時代,所以不能吸收這么多的外來人口。因此從清中期開始,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就是城市流民問題。實際上包括黑社會,還有反清社團等組織的活躍,都和城市流民問題密切相關。天地會紅門這樣的組織之所以在廣東福建地區(qū)迅速發(fā)展,除了天高皇帝遠的原因之外,城市流民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原因。人口過多,就自然形成了移民的動力和壓力。否則就會在內部以民間械斗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晚清以前,廣東和福建地區(qū),歷來是中國民間械斗最嚴重的地區(qū)。實際上這也是人口壓力的一種反應。
從歷史上看,在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放開移民之前,廣東福建地區(qū)就已經有人向南洋,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亞地區(qū)移民。根據現在保存下來的相關碑文和時刻可以確認,最晚在明代晚期,東南亞地區(qū)已經出現了華人集中的城鎮(zhèn)。由于政府始終不支持移民,所以在天津條約簽訂以前,此類活動都是在私下進行的,不受政府保護,數量相對有限。到了天津條約簽訂以后,移民合法化,廣東和福建地區(qū)有大批農民前往南洋地區(qū)謀生。當時的東南亞幾乎都是列強殖民地,當地人相對來說比較懶惰,不樂意承擔開發(fā)工作,所以殖民者對于華人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也就是說當時的移民供給實際上又恰好碰上了相對應的需求。時至今日,東南亞地區(qū)依然是華人華僑最主要的集中地,約占海外華人華僑總量的80%以上。
接下來談北美地區(qū)。
天津條約簽訂以后,美國政府以招募勞工的名義,從中國的廣東和福建地區(qū)引入了大量的移民。主要承擔美國的鐵路干線修建任務。由于工作條件很艱辛,再加上受到美國人的歧視和壓迫,所以這些勞工在美國的晚景凄涼。絕大部分人并沒有生育,所以并不是現在北美華人的祖先。19世紀末,美國加州地區(qū)興起來淘金熱,也吸引了相當一批中國移民,他們主要來自于廣東江門地區(qū)。他們將圣弗朗西斯科稱為金山,后來為了與澳大利亞悉尼,也就是他們所稱的新金山相區(qū)別,所以就改稱為舊金山,這也可以說是極少數擁有中國特色命名的美國城市之一。這些人是現在美國西海岸地區(qū)老華人華僑的祖先。
加拿大的華僑華人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香港為跳板移民出去的。而香港的居民絕大部分也是來自于廣東各地。所以這些人的祖籍地最終大部分也是歸結到廣東。
改革開放以后,大陸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和藝術圈人士開始向海外移民,主要目的地就是美國。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從絕對數量上看還是要比原來的老華人華僑要少得多。這些人呢,相當一部分都是北方人。
最后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移民本身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講究安土重遷。回顧歷史不難發(fā)現,廣東福建地區(qū)的移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國內謀生困難,因此不得已到海外謀生。在這個過程當中是飽含血淚的。在前往海外的過程當中,可能會遭遇海難,還有可能遭遇瘟疫,安全抵達目的地之后,往往又要面臨著殖民者的壓迫。移民尤其是近代移民史,實際上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移民在海外所遭遇的欺辱,恰恰就是中國在近代遭受列強欺辱的一個直接反應。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老華僑往往有著極高的愛國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