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過年習俗
(1)安徽過春節(jié)俗稱過年,節(jié)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lián)、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后,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后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安徽有什么傳統(tǒng)習俗
老哥告訴你: 年三十是重頭 大年三十前 撣塵———把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把門窗家具擦刷得一塵不染,過了這樣的大掃除,每戶人家就都像又搬進了新居一樣。 置辦年貨———吃好喝好是過年間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些天要買足七天吃的菜肴,因為初一到初七,菜市上是沒有什么賣的。農(nóng)村的家庭還要做好自家的豆腐、殺年豬以及蒸一些面食。 大年三十 上午,家中的男人們張羅著懸掛燈籠、粘貼春聯(lián)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祭祖,每家每戶要掃凈地面,倒盡垃圾和污水,燒香點燭,燃放鞭炮,擺設供品,磕頭祭拜祖先,如果家里有老人在這年去世的,還要外出到墳墓上“燒紙錢”、送年夜飯,家里的春聯(lián)也不能貼紅色的。 女人們則埋頭在廚房里制作菜肴,燒好足夠3天里吃的年飯。因為按照習俗,過年前3天是不能下生米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則要反復地叮囑兒孫們,過年期間,做事、說話都要小心為妙,不然,一年里都會不吉利的。 下午2:00-4:00,說是年夜飯,但實際上多數(shù)家庭是在下午吃飯,主婦們擺出菜肴酒飯,請出老人長輩,入席就餐。而桌子上一般要超過二十個菜,菜的數(shù)量是雙數(shù),菜里要有肉圓和鰱魚(魚是不能動筷子的)。 我最喜歡的則是年夜飯前的放鞭炮,家里放鞭炮過年的氣氛很濃,而年夜飯前放的必然是最大的鞭炮,我的舅舅每年都會預備下三萬響的爆竹,然后拿晾衣的竹竿掛著點燃,而小孩們是這個時刻最興奮的,因為除了鞭炮,在年夜飯期間,他們會得到已期待了一年的壓歲錢。 0:00,零點是屬于煙花爆竹的時間,千家萬戶在同一時刻燃放起煙花爆竹形成壯觀場面,天都被映紅了一半。 大年初一之后 大年初一,開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自家門口鳴放“開門炮”,那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預示著新年里紅紅火火的新生活。“開門炮”放過后就是拜年時間,如果按照約定俗成的次序,一般是先到近房的叔伯和家族長輩家拜年,然后再到舅父、岳父(我是指大人們啦)、姑父、表叔和姨父家拜年,最后才是到朋友和鄰居家拜年。拜年時,每家每戶都得準備好煙酒果點,以招待前來的客人。不過對我們這樣假期有限的人來說,拜年就不一一俱到了。 ■“往”年 初七“人日”觀儺戲 儺戲一般在初七“人日”這天開演,地點在祠堂。儺戲其實是用于祭祀土地或者祖宗的儀式戲劇,下午的時候,儺戲班子會從每家每戶門口走過,而我們需要燃放鞭炮,接“菩薩”。 比如《劉文龍趕考》這段戲,正式開演前是一段傘舞作為墊場,這是拜神的舞蹈,只見一個著戲袍的后生帶著面具,不停地轉(zhuǎn)動著一把朱紅大傘,踩著旁邊的鑼鼓節(jié)奏或蹲或立。 儺字源于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巫師驅(qū)鬼神的一種舞蹈。而傘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書里都有記載,商周時認為天為蓋、天如傘,舞傘其實就是舞天,希望天道都幫助人們帶來一個風調(diào)雨順的好年景。 傘舞后便是正戲登臺,所有的人還是都著面具,或女或男,或少或翁,嘴里還發(fā)出咿咿呀呀的唱詞———我是聽不懂,王老師解釋說,這戲分十八節(jié),現(xiàn)在演的是拜年一出,也是春節(jié)時最常演的,唱的是劉文龍功成名就后為家鄉(xiāng)父老拜年祝壽。 ■“老”年 “送灶爺”的儀式比以前淡了 祭灶王爺。一般是臘月二十三日,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情況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在自家的灶臺墻壁上書寫上“九天東廚司命灶君神位”以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對聯(lián),以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爺上天“過年”。在祭灶的供品中,除了有雞、魚和酒飯之外,還要制作一種炒米糖,這種炒米糖以糖稀為主要材料,據(jù)說是為了能粘住灶王爺?shù)淖彀?,以便讓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些好話,少說些壞話,給家里帶來一年的好吃喝。 現(xiàn)在這種儀式已淡不太做了,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求吃求喝的少了,現(xiàn)在求的是有前途有財還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