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人種,是早期人類學家對中南半島南部與南太平洋群島人種的一種劃分,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被用來形容南島民族。最初由德國科學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提出。主要分布于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臺灣、日本南九州、復活節(jié)島、馬達加斯加。上古的太昊就是南島語系居民的始祖之一。凌純聲先生主張波利尼西亞人的海神Taaroa即太昊。大汶口文化居民的體質與波利尼西亞人相似?!痘茨献印氛f東方一萬二千里是太昊、句芒治理的地域,應該是有歷史的影子。馬來人的基本外貌特征為:膚色淺棕,頭發(fā)長而直,體毛髭須較少,部分人無髭。圓顱形。眼睛較大,鼻高而直,唇偏厚。身高中等偏低。但馬來人中不同民族的體貌特征也有區(qū)別。一些民族(如陸達雅克人)長期隱居在昏暗的熱帶雨林中,少見陽光,因此膚色白皙。還有一些民族(如帝汶人)混有澳大利亞人種血統(tǒng),因此膚色更深,體毛發(fā)達。波利尼西亞人與馬來人有較明顯的差異,他們身材高壯,古銅皮膚,頭發(fā)呈波浪形,體毛較多,高鼻大眼,深眼眶,看起頗像歐亞混血人種。大洋洲人種多見歐化傾向,如一些巴布亞人鼻高而隆起,美拉尼西亞人不少擁有金發(fā)。學術界一般認為波利尼西亞人是馬來人和歐化的大洋洲人種的混血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