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倭寇之所以最為猖獗,最重要的原因應該當屬明朝的“海禁”政策實行。
元末明初,日本正值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相互攻伐。對于一些在戰(zhàn)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無處發(fā)泄他們的怨氣,便將目標對準了中國沿海地區(qū),經常組織日本的武士、浪人到沿海地區(qū)搶掠,從事海盜活動,頻繁騷擾明朝沿海地區(qū)。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為了防止倭寇與沿海民眾勾結,便下令實行“海禁”政策,規(guī)定“寸板不許下?!保习傩战顾阶猿龊?,違者將嚴厲懲處。
朱元璋最初實行“海禁”初衷是為了維護明王朝的穩(wěn)定。但是,這一措施卻成了明朝倭患愈演愈烈的導火索。
由于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針對的是沿海百姓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因此,這一政策的實施并沒有使其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反而進一步激化了沿海百姓和朝廷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倭患”成了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眾所周知,沿海地區(qū)的百姓依海而生,靠海而活,從事漁業(yè)活動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但是,明朝的這一措施可以說是直接斷絕了他們的生活來源,堵住了沿海地區(qū)百姓的生存之道。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么一個常有的現象,當老百姓沒飯吃了或者吃不飽飯的時候,他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起來反抗,反正橫豎都是死,起來反抗總比餓死的強。因此,沿海地區(qū)的一些人便鋌而走險,和倭寇聯合起來,進行走私貿易活動。
“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昂=粐溃瑹o所得食,則轉掠海濱” ——顧炎武如此一來,本國民眾加上倭寇使得明朝一度想要恢復的海上和平成了泡影,海上更加不穩(wěn)定,倭寇和本國居民聯合起來騷擾明朝沿海地區(qū)。倭寇之患屢禁不絕,越打擊發(fā)展越快、發(fā)展越劇烈,規(guī)模越大,直到嘉靖時期達到頂峰。
嘉靖二年,日本兩個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與明王朝的朝貢權,在寧波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爭貢之役”。這次事件,使寧波一帶的很多無辜居民被殺。自此以后,倭寇便對中國產生了輕視之心,他們認為明王朝已經無力管理沿海地區(qū)。于是,便大規(guī)模成群結隊地在沿海地區(qū)燒殺搶掠。
明朝統(tǒng)治者看著愈演愈烈的倭患,反而不從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政策問題,還固執(zhí)地認為這一切都是海上貿易造成的,于是便斷絕了與日本的往來,封鎖了沿海港口,銷毀了大量船只,斷絕了海上交通,實行比之前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這樣一來,為了和明王朝對抗,原本小打小鬧的走私貿易發(fā)展成為大規(guī)模的武裝走私貿易,在海上逐漸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武裝走私集團,發(fā)展成為海上割據勢力,與明朝展開了正面對抗。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武裝走私集團的頭目并非日本人,而且中國人,他就是嘉靖年間有名的海盜頭目——王直。由于對明朝極為熟悉,因此王直成了很多走私集團的公認首領,領導這些人與明王朝在海上展開了軍事對抗。而對于明朝來說,對抗這些“倭寇”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精力以及不斷被損耗的國力。
這是明朝為何“倭寇”猖獗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走私集團中真兒八經的倭寇所占的比例很少,據明史記載:“倭寇所占比例有十之二三”,更多的還是以中國人為主。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斷絕了他們的生路,只好以此種方式來謀生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海軍實力在中后期大為下降,已經沒有能力去剿滅倭寇了。
而且在明朝未建立之前,因為和陳友諒交過手,所以到了明朝建立后還保留著攻打以及繳獲的陳友諒時期的戰(zhàn)船,這些戰(zhàn)船的威力極大,而且這一時期明朝海軍的實力也極為強大,攝于明朝海軍的強大,所以,倭寇只能在中國沿海地區(qū)小打小鬧,不敢大規(guī)模來犯。
到了明朝初年,中國已經有了一支稱霸亞洲的強大海軍,它擁有3500艘戰(zhàn)船。每年春夏兩季時,都會進行大規(guī)模的巡航,比如在1373年1374年這兩年中,明朝海軍曾兩次追擊日本海盜直至琉球群島,給予日本海盜以重大打擊。
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明朝海軍的實力達到頂峰,船隊所到之處,諸部莫敢不服,小小的倭寇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但到了仁宣時期,由于鄭和下西洋帶來的不平衡的貿易損失,已經使得明王朝入不敷出。所以,這一時期先是取消了下西洋的舉動,后來又燒毀了鄭和航海時期的大量資料,明朝海軍的實力從這時開始已經走向沒落了。
到了嘉靖時期,大量燒毀戰(zhàn)船更是導致海軍實力進一步下降,沿海的衛(wèi)所士兵毫無斗志,官員腐敗貪污頻發(fā),沿海防衛(wèi)空虛,最終給了倭寇以可乘之機,導致明朝年間倭寇之患愈演愈烈。
所以,明朝倭寇猖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伴隨著本朝海軍的沒落,明政府已經無力去剿滅愈演愈烈的倭患了。
綜上所述,就是明朝倭患為何越來越嚴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