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洛陽的美景,每個洛陽人心中應該都有自己的第一名。自隋代開始至唐代中后期,文人們通過不斷篩選、調(diào)整,基本確定了“洛陽八大景”;清代,“洛陽八小景”也出爐。
古都洛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川秀美,景色宜人,自然在評選“八大景”上不輸于人。同時,歷代文人騷客多到此游歷,留下了許多贊美洛陽的不朽詩篇,又為評選洛陽美景作了不少貢獻。
根據(jù)史料記載,隋代,文人們就開始為世人篩選洛陽景致了。到了唐代,白居易認為“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绷谠獮榇藢iT列了一個提綱,初步確定了“洛陽八大景”,即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曉月、洛浦秋風、平泉朝游、銅駝暮雨。
“洛陽八大景”作為洛陽旅游的名片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了多年,多數(shù)洛陽人對此耳熟能詳。其中,有多處勝景與大運河關(guān)系密切。
天津橋,始建于隋,位于東都洛陽城中軸線上,在隋唐時地處交通要道,十分繁華。每當拂曉,明月當空、薄霧蒙蒙之時,橋上已是車水馬龍,橋下則波光粼粼,宛若仙境。這美景被稱為“天津曉月”,為歷代文學名家所贊美。
“銅駝暮雨”則源于隋唐洛陽城內(nèi)的銅駝陌里坊。該里坊位于洛水北岸的豐都市附近,清代以后又稱銅駝街,在今洛陽市老城東關(guān)東北一帶。隋唐至宋時,這里人煙稠密,店鋪林立,游人如織。每當夜幕降臨,家家炊煙裊裊,時而有蒙蒙細雨,店鋪樓堂高低錯落,掩映在煙霧縹緲之中,恍若神話世界。
“洛浦秋風”說的是唐宋時,洛河兩岸綠柳成蔭,河上白帆點點,尤其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之時,河邊涼風習習,令人賞心悅目?,F(xiàn)在,洛浦公園還建有秋風園。
(洛浦公園沿線)
“邙山晚眺”說的是春秋時節(jié),日落西山,人們登邙山眺望,北有滔滔黃河,東、南、西有群山環(huán)繞,伊、洛、瀍、澗猶如白練,逶迤于伊洛平原。城內(nèi)炊煙裊裊,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
另外,“龍門山色”說的龍門石窟始開于北魏;傳出“馬寺鐘聲”的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年間;“金谷春晴”說的是西晉石崇別墅金谷園中的絕美春色;“平泉朝游”是指唐著名宰相李德裕別墅(其遺址位于伊川縣梁村溝)朝霞初升時的迷人景色。
(夜色下的龍門山)
這八景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各具特色,在名稱的擬定上也非常講究修辭,對仗工整,表達貼切,充分體現(xiàn)了文人們的深厚功底。
有人發(fā)現(xiàn),“洛陽八大景”分別朝向皇城的方向,體現(xiàn)了皇城的向心力。再好的景致,如果位置太偏僻了,也不會入選。因此,一些好景只好“委屈”位居“洛陽八小景”中,然而其景色并不亞于“洛陽八大景”。
在“洛陽八小景”之中,“西苑池塘”指的是隋煬帝在西苑中修建的積翠池;位居“洛陽八小景”之首的“東城桃李”說的是洛陽人自古普遍喜歡種花植草,城內(nèi)城外處處姹紫嫣紅,尤其是城東一帶桃紅柳綠,繁花似錦,香氣隨風,沁人心脾,人們結(jié)伴游春,無不流連忘返。
另外,“石林雪霽”位于現(xiàn)距洛陽市區(qū)東南約30公里、偃師水泉石窟以西的萬安山上;“午橋碧草”在現(xiàn)距市區(qū)東南8公里的伊河邊的午橋村;“龍池金魚”位于距市區(qū)西南8公里周山之上的龍池村;“瀍壑朱櫻”是指瀍河沖刷出的溝壑中滿掛櫻桃之景;“伊沼荷香”是說伊河兩岸池沼花木繁盛,荷花遍開之美;“關(guān)林翠柏”是指關(guān)冢周圍及廟院內(nèi)古柏蒼翠、蔚然成林之景。
(洛陽晚報 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