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鎮(zhèn)江這里有這個風俗。
中國古人實在太強悍了,對世界的認知,往往以食俗來表現(xiàn):“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精確到把這天定為了分水嶺,而不僅僅是“夏天到了”這么簡單。
古人所謂的“食湯餅”,就是現(xiàn)在說的熱湯面片兒,或者干脆就是面條的前身。與夏至最貼近的食俗就是吃面條,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夏至為何要強調吃面?因為新打下來的麥子,飽含了天地的精華,香氣濃郁,必須要嘗新??!
《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游歷友人,咸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p>
我去過很多城市,過水面、干拌面也吃過很多。比如在武漢,街頭賣的熱干面,從三五元一紙碗的,到一百多元一份的網(wǎng)紅蟹腳面,都一一品嘗,這是很多武漢人“過早”少不了的美食。
可能是我個人喜好,感覺武漢的朋友都喜好重油,比如我之先寫過的三鮮豆皮、武漢燒梅,點擊量很高,但都是很油的美食。
武漢熱干面稍好一些,可還是能甚至感受到,面條上附著的微小顆粒的豬油。香是很香的,濃烈熱情也是很明顯的,上面的蘿卜干丁也很清口的,但總有點揮之不去的膩膩的感覺。
有點類似的是重慶和成都的小面,大多也是豬油拌的,我吃的拌有花生醬或芝麻醬,也稍感濃膩。小面的特點是比熱干面辣,我每每讓老板“微辣”,結果,回回辣得不想要舌頭。
我在街頭吃的小面,常常有酸豇豆末、花生碎和肉末,夏天吃都很開胃,而且口感飽滿。重慶人和成都人太好了,小面的辣是鮮辣,別處做不出來,而這種辣,還能幫我去除當?shù)氐臐駳猓蠲畈贿^了。
山西是面條大省,我在山西的一桌宴席上,竟然吃到三四種面條。當時覺得不可思議,心想:“這山西人也太熱情了吧!”如今回味起來,其他的珍饈美味記不得了,獨獨這面條,在腦子里千嬌百媚、千回百轉。
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山西面食的品種也達到了一千多種。這些面食,經搟、削、撥、抿、擦、壓、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澆頭,就做出了各式面條來。
鎮(zhèn)江的面條與山西的最接近,而最靈犀相通的是用醋,無論山西老陳醋還是鎮(zhèn)江的香醋,都開了胃、提了鮮。
鎮(zhèn)江的面條種類也是極多的,如陽春面、寶堰干拌面、腰花面、肉絲面、香腸面、長魚絲面、蝴蝶片面、三鮮熬面、大排面、各類炒面、幾乎你想得到的面條和澆頭,鎮(zhèn)江都配齊。
鎮(zhèn)江其實是一處隱藏的面條重鎮(zhèn)。這得益于三次衣冠南渡,也得益于碼頭經濟。鎮(zhèn)江得天獨厚的位置,正好處于長江和運河的十字黃金水道上。大浪淘沙、優(yōu)勝劣汰,最終,最美味的吃法被沉淀了下來。
很多人說鎮(zhèn)江的面條在于澆頭、在于鍋蓋面、在于醬料、在于極富韌性的面條……我不這樣看,我以為在“清爽”二字。
今天不說鎮(zhèn)江的其他面條,就說鎮(zhèn)江的過水面。每到學校放假的時間,我就非常想念過水面。
我小時候放假在家,早上被喊起床,眼睛都沒睜開,就糊里糊涂地洗臉刷牙,等到往餐桌邊一坐,人瞬間就醒透了——
那是經過冷開水洗禮的面條,帶一點點溫熱,比夏天的氣溫卻要涼爽一些。那是自家熬的豬油拌出來的面,那油是清清爽爽的,在面條上沒有任何厚膩,如同風行水上般的順暢,面吃完了,碗底的油都是清澈的。
鎮(zhèn)江過水面的一大特點是用醋較多,那是因為夏天吃醋好處多。
有時候,家里會把蘿卜干、榨菜或是大頭菜切成極細極細的末子,或紅或黃地撒在面條上,豬油或是麻油拌透了的過水面,油亮爽滑,在綠油油的蒜末襯托下,美得就像是打翻了萬花筒。
如今想起來,那是人生中最美的夏天,連面條里略略的燒堿味,都讓人回憶起來覺得美好……
除了夏至日吃面條之外,北方人以前會要做一盤“麥糊燒”。這是用面粉調成糊,在鍋中攤成極薄的餅,用來供司灶、祭祖宗。
還有的地方食俗不同,有“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的說法。我的老同學“聽荷”,這幾天在四川閑逛,她吃的就是餛飩。她祖籍四川,口味也是嗜辣,白湯的那碗是她兒子的,她兒子這一代已經吃不了辣。
感謝邀請。
每到節(jié)氣都說吃,已經成了網(wǎng)絡時代的傳統(tǒng)了。
承德這個地方飲食習慣比較復雜,有滿族習俗的火鍋、蒙族習俗手把羊肉、回民習俗,還有山東等地移民過來的風俗習慣。一般來說,除了農歷比較重要的春節(jié)、端午、中秋以外,冬至、夏至的時候,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的講究,
夏天的時候,只有數(shù)伏的時候,有順口溜,也表示要改善一下伙食: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大餅卷雞蛋。
越是物質豐富,越是不知道吃什么,買菜的時候,每天看著菜攤兒發(fā)愁,
吃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