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彝族。
阿詩瑪,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tǒng)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表現(xiàn)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
歷史淵源
阿詩瑪?shù)脑螒B(tài)是用撒尼彝語創(chuàng)作的,是撒尼人民經(jīng)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jié)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qū),分為南北兩個大同小異的流派。
擴展資料:
演唱方式
撒尼民間的阿詩瑪主要以演唱形式傳播,其演唱時有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調(diào)式。在悲傷的場景里用帶有傷感的旋律演唱;在喜慶的場景里,用帶有歡快的旋律演唱。
傳承人王玉芳的阿詩瑪傳唱以傳統(tǒng)曲調(diào)為主,內(nèi)容卻不乏即興發(fā)揮。比如唱到勞動片段時,有時她會一邊編麻繩一邊唱歌,大意是好好織麻獻給國家。
小調(diào)、曲調(diào)不斷重復,歌詞時有即興發(fā)揮。這也就是王玉芳自己所說的“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唱”。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阿詩瑪
蒙古牧民怎樣過冬
蒙古牧民住蒙古包,穿的都是羊皮、羊毛、貂皮等制成的衣物。御寒方式為生炭爐子、烤火,外加衣物的保暖,吃羊肉、喝酒也有助于御寒。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shù)奶祚肥阶∥?,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gòu)成。
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典籍里被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xiàn)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鞍弊郑鲎詽M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
擴展資料:
蒙古族的各種禁忌:
1、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guān)于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婦外,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在東蒙地區(qū)或半農(nóng)半牧地區(qū)的場院過糧時,女人沒有資格參加,連現(xiàn)場看也不允許,恐怕沖了什么鬼神,不再豐收;另外,還不許女人上房,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圣的,因為這個緣故,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面,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同樣緣故,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頭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過的臟東西,臟紙必須埋掉。
2、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guān)系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
3、產(chǎn)忌、病喪的禁忌:
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禁忌,在孕婦生產(chǎn)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諱。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孕婦懷孕期間,忌諱讓兩個孕婦面對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時忌諱讓孕婦參加;外嫁之女忌諱在娘家生產(chǎn);忌諱將胎衣至于不潔之處,應當掩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 蒙古習俗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