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過程是:早上男方女方各自在家準備(家遠的女方可以在一個男方的親戚家里)打扮好,主角沒啥事自然有辦事人主持一切,包括招待客人朋友之類,男方去接女方前要先祭祖,一家人在靈位前三扣九拜之類,然后做花車帶著一隊親朋吹吹打打去迎親,在女方家里好像也有類似的儀式,之后大概在下午一兩點返回,接著是結(jié)婚儀式,(會有很多同村的人來看新媳婦~)有主婚人證婚人一大堆發(fā)言祝賀,倆主角坐在院子場地中央,周圍會有端花瓶的那些小孩圍著,新娘要給大家發(fā)糖吃,然后是樂隊的各種祝福表演,所有的一個的一倆小時結(jié)束,然后去吃飯歇息,吃飯時候新郎帶新娘給長輩敬酒之類的認識一下重要親戚,然后就歇著沒啥事招待下客人之類,一般新娘來了比較生疏都乖乖呆著~不過外來的媳婦可以創(chuàng)新不拘于此~~
姐妹節(jié)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
苗家姐妹節(jié) ,姐妹節(jié)亦稱“吃姐妹飯”,是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一些苗家村寨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沿江兩岸附近的苗族人民都聚集一起,歡度這個佳節(jié)。節(jié)日里,按苗家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后蒸成的。姐妹飯晶瑩透亮,香軟可口。除全家食用外,還要招待饋贈親友和客人。節(jié)日期間,苗族人民走親訪友,都要提一個竹籃。籃中除雞鴨等菜肴外,還要有清香色美的姐妹飯。
節(jié)日期間,男子穿青藍紫等色的對襟衣,包頭帕,姑娘身著繡有各種美麗花紋、圖案的民族服裝,頭發(fā)挽髻、戴上鸞鳳銀冠,佩戴耳環(huán)、項鏈和銀圈,身上綴滿銀牌,趕到清水江畔。這里人山人海,熱鬧異常。有的斗牛,有的劃船,有的鳴鑼擊鼓,有的吹蘆竹,有的唱山歌,不少男女則在江邊草地或沙灘踩鼓,跳蘆笙舞。
節(jié)日里,斗牛是最熱鬧的場面。在斗牛場上隨著蘆竹的歡快樂曲,一頭滾瓜溜圓,四腿粗壯,頭頂兩只彎而鋒利大角的大牯牛被牽進場來。這種大牯牛好似沙場“老將”,一聽見蘆笙響,就知道將有一場鏖戰(zhàn),于是迫不及待的不停地轉(zhuǎn)圈,吹鼻,刨蹄子。隨著鞭炮聲,另一頭壯實的大牯牛也進場來。雙方主人解去牛韁繩,在牛屁股上拍幾下,兩頭大牯牛一步步地接近,時而揮角相擊,時而互相狠抵,你進我退,我進你退,撞得牛角鏗鏗作響,斗得不可開交。觀眾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有時由于兩頭不分勝負,人們把牛給隔開。四周群眾紛紛涌到雙方牛主人的跟前,往牛的背上,頭上抹泥巴,表示祝賀。牛的主人也樂得雙手牽住自己的牛,兩腳不停地跳躍,大家不斷發(fā)出“吁------吁------吁------”的歡呼聲。
暮色降臨,老人們漸漸地離開江邊,寬闊的草灘就成為青年人的天地,情歌在江面蕩漾,苗家青年沉浸在愛情和幸福之中。關(guān)于姐妹節(jié)的來歷,當(dāng)?shù)赜羞@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這里有無數(shù)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們依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地勞動著,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許多姑娘已經(jīng)長大成人,尚未出嫁。于是大家商量決定,每人拿些米來,姐妹們一塊聚餐,唱歌跳舞,讓其他地方的小伙子也來這里玩玩。到了這天外地來了不少青年男子。人們聚集一起,有的斗牛,有的賽馬,有的唱歌,有的踩鼓,有的跳蘆竹舞,十分熱鬧。姑娘們不但殷勤地招待他們,臨別時還送給他們糯米飯。青年人受到熱情款待,心里非常高興。以后他們常來這里玩耍,也送姑娘們一些喜愛的花邊絲線等物。由于經(jīng)常往來便與姑娘們建立了感情,彼此都結(jié)成了伴侶。天長日久,世代相傳,就成為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別是男女青年的共同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