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城市位於江蘇沿海中部,瀕臨黃海,與南通市、泰州市、揚州市、淮安市、連云港市接壤,境內(nèi)分為3個平原區(qū):黃淮平原區(qū)、里下河平原區(qū)和濱海平原區(qū)。黃淮平原區(qū)位于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其地勢大致以廢黃河為中軸,向東北、東南逐步低落。里下河平原區(qū)位于蘇北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西,本平原區(qū)四周高、中間低。
??濱海平原區(qū)位于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東,大致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鹽城河流眾多,水網(wǎng)密布,大致以廢黃河為界,分為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前者流域面積13700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91。4%。主要河流有蘇北灌溉總渠、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通榆運河、串場河、灌河等。
??鹽城歷史久遠。秦代屬東???;漢武帝時期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東晉改名為鹽城,康熙年間劃歸江蘇省。鹽城歷史上鹽、漁、農(nóng)業(yè)較為發(fā)達,尤以產(chǎn)淮鹽著名。先秦到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鹽城的手工業(yè)也頗為發(fā)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臺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fā)繡和東臺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鹽城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在鹽城的歷史上,出現(xiàn)過“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南北朝名醫(yī)徐道度、清代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詩人吳嘉紀、孫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評書的開創(chuàng)者柳敬亭等名人。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三個半雜技發(fā)源地之一。
??明代中葉以東臺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泰州學派在全國頗有影響。近、現(xiàn)代鹽城出現(xiàn)的學者名流甚多,涌現(xiàn)出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鹽民張士誠起兵于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xiāng)(今建湖縣建陽鎮(zhèn))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御敵,背負幼帝趙(吳)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抗日戰(zhàn)爭年代,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過,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鹽城還是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著名外交家喬冠華、著名翻譯家戈寶權(quán)的故鄉(xiāng)。鹽城有始建于唐代的永寧禪寺、南宋丞相陸秀夫祠堂、明末著名書法家宋曹故居、《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和現(xiàn)代名人胡喬木、喬冠華的故里;境內(nèi)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郊有獨居一格的卞倉枯枝牡丹園,大縱湖和九龍口風景區(qū)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沿海丹頂鶴、麋鹿兩個自然保護區(qū)已成為國內(nèi)外旅游界關注的綜合生態(tài)旅游區(qū)。
??鹽城是江蘇省的省轄市,下轄城區(qū)、東臺市、大豐市、響水縣、濱??h、阜寧縣、建湖縣、射陽縣、鹽都縣計9個縣(市 、區(qū)),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 ¤F柱潮聲:是坐落在北門新洋港和串場河匯流處的天妃閘(建於清乾隆年間)外的鐵柱與潮水的撞擊聲。
??這些鐵柱,傳說中是神禹鑄以鎮(zhèn)壓蛟龍,又傳說是秦始皇巡游時的系馬樁。每當海潮上漲,水急潮涌,風浪沖擊鐵柱,聲響大作,鏗鏘之聲甚為悅耳。 范堤煙雨:范堤即范公堤。宋天圣年間范仲淹率領數(shù)萬民工筑成,堤長180多公里。人們?yōu)榱思o念范仲淹的業(yè)績,起名范公堤。
??又在東門外立范公祠,祠前建"景范亭"。晴日登堤東望,堤外無數(shù)煙墩和潮墩,星羅棋布,綿延入海。雨中登景范亭遙望范公堤風光,只見堤上垂柳行行,堤外煙雨蒼茫,海霧沉沉,啟人幽思?! 」暇邵櫍合鄠鳀|漢末年孫堅到鹽瀆縣當縣丞,其父孫鐘隨之來此,以種瓜為業(yè),鑿井澆灌,得名“瓜井”,又稱“孫仲井”。
??據(jù)陳沂《南畿志》稱:"瓜井去縣治東北半里,不旱不竭"。 龍祠勝概:在東門外頭墩以北,即龍王廟,俗稱龍王墩。建于明萬歷九年(1582年),四周遍植雜樹,故稱“祠樹色”。廟前林蔭夾道,四旁古柏參天,清雅幽靜,景色優(yōu)美。每逢佳日,游人多喜結(jié)伴前往漫步。
??登眺墩上,東望泡溟茫茫之中,氣象萬千。龍祠在抗日戰(zhàn)爭中被毀,現(xiàn)已成為數(shù)十家的居民點。石橋春漲:在郊區(qū)大縱湖西5公里,與興化市沙溝交界的石梁溪上。原石橋今已不存。春天,來自高郵、寶應、興化等地的春水匯於石梁溪,河面碧波蕩漾,兩岸綠柳紅桃擁到湖口,放入湖蕩,湖面云蒸霞蔚,渺漫無際,別有一番風味。
??楊樓晚翠:楊樓即鹽城南門城樓。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始筑磚城,僅辟東、西、北三處城門。萬歷七年(1579年)增開南門,新建此城樓。樓寬約16米,三開間,高約8米,題額“淮揚一覽”。門內(nèi)有青云橋,門外為躍龍池。池南為迎恩亭。城樓四面接水,壯麗炫耀。
??更兼沿河遍植楊柳,綠影迷離,形成煙水蒼茫的氣象。在楊樓遠眺,浮云煙靄,境界幽遐,故有“楊樓翠靄”,由於歷代滄桑,楊樓今已無跡可尋。登瀛晚眺:在鹽城西門外,有一橋橫跨串場河湍流之上,原名永豐橋,為西去必經(jīng)之道。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一名沈登瀛者出資重修,改為今名。
??昔時,夜晚登橋臨水,憑欄四望,落日余暉,晚霞飛舞,綠楊芳草倒影水中,“無山似有山”。此橋於1946年至1949年間,為紀念王若飛烈士,曾改名“若飛橋”。解放後重建為鋼筋水泥橋,拓寬為八車道。橋兩邊工廠、商店林立,夜幕降臨,橋頭水上,燈火倒影,別有一派氣象。
?? 平湖秋月:平湖指大縱湖,又作大湖、太湖。湖在鹽城市西南。方圓60里,與興化市接壤。每逢中秋時節(jié),金風送爽,月夜扁舟,一覽湖上,波平如鏡,灝渺蕩漾,微風送來陣陣荷香,幽靜恬淡,令人遐思萬千。如今在湖北岸已建起一座茶社和臨水方亭,或品茗,或遠眺,秀美的湖光水色盡收眼底。
??湖畔的北宋莊,水巷縱橫,古橋飛渡,貼水成街,孰手而市。街河南岸的大縱湖文化站,典雅古樸,為一級蘇州庭園式建筑。東部為軒廊院落,院中東南為大小兩軒,臨水的亭廊輕巧秀麗,桂花香氣襲人,西部為小游園,花團錦簇,曲徑通幽,漫步其中,使人賞心悅目。鹽嶺積雪:舊時鹽城有鹽場兩處:伍佑場和新興場。
??灶戶煎鹽,送交垣商,露天堆積。產(chǎn)鹽極盛時節(jié)鹽堆數(shù)十處,大小高低如群山羅列,晶瑩耀眼似“鹽嶺積雪”,也是一景。龍港觀海:龍港即斗龍港。在鹽城縣東南,今屬大豐縣。大豐、興化及伍佑南串場河水皆歸此渲涉入海。當年龍港天高海闊,風起云涌,令人心曠神怡。
??
江蘇鹽城市的人文歷史有哪些?
2021年06月24日 13:5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