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主食以面包和肉類為主,豬羊油脂是歐洲人的主要熱量來源,會搭配面包一同食用。都會地區(qū)的人民也能享用遠方的食品。歐洲飲食注重醬汁,這項飲食風格,其實是源于中世紀并保留至今的傳統(tǒng)。只不過當代的料理,風味要比現(xiàn)代人口味強烈得多。食鹽、大蒜、辣椒等香辛料可是必備品,富裕人家的廚房里甚至還有用上黑胡椒或番紅花等高級香料。當時無論是將面包浸入液體再經過過濾制成的濃稠醬汁,還是運用腌漬食品、葡萄酒或酸葡萄汁提味等醬汁的種類相當多。但所有醬汁的味道都非常強烈。
歐洲人之所以對醬料如此執(zhí)著,是因為當時并沒有能夠妥善保存食品的設備。多數(shù)食材非但不新鮮甚至即將腐敗,若不將之搗爛加入大量香辛料的話,料理的味道將難以下咽。在中世紀的農村地區(qū)幾乎整年都吃燉煮的料理;另一方面,都市地區(qū)的料理方式逐漸增加,居民已經能享用油炸或燒烤烹調過的食物。中世紀餐桌直接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家境越是富裕,桌上的餐點和調理方式就越豐富。而使用刀叉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農民等底層人民只能用手拿取食物。此外,當時的歐洲認為人體的體液是決定體質的重要因素,體質也能靠香辛料改善。據(jù)說領身旁的管家會觀察主人的氣色,藉此調配相對應的調味料。
至于四周臨海的日本因為擁有豐富的海洋漁業(yè)資源,所以活用素材本身滋味的料理技術才得以發(fā)展。另一方面,歐洲雖于古羅馬時代發(fā)展出多樣的飲食文化,為上流社會餐桌帶來豐富料理,然而古羅馬的智慧卻在混亂的中世紀時代全數(shù)流失,因此在中世紀歐洲很難呈現(xiàn)出食材原本的風味。
法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法國人中午很少回家吃飯,因為午休時間有限,很多人喜歡找個小飯館吃個大沙拉,或是買份三明治。晚餐則不同,往往要挑選一家舒適溫馨的餐廳,同家人或朋友慢慢享用。雖然點的東西比午餐豐盛,但法國人的晚餐一吃就三四個小時,這種長時間“作戰(zhàn)”往往就一邊吃一邊消化了,所以很少出現(xiàn)剩菜的情況,許多人吃完菜后往往還用面包將盤中的湯水蘸干,并一齊送下肚。 法國人請客往往不上飯館,尤其是請好朋友時,更是要在家里做頓飯,以顯示對客人的盛情。同中國的大吃大喝相比,法國的家宴方式就顯得比較“摳”了。雖然也有冷盤、主菜、奶酪和甜點,但每道菜都是“自助”,主人會將菜盤在桌子上轉一圈,每人想吃多少就盛多少,主人不會勸你多吃一碗。記者有一次還遇上了一次“速凍席”,所有吃的東西都是從速凍食品超市買來的,放在微波爐里加熱后就端上桌了。當然,公司請客時則在餐廳吃飯。記者曾應邀到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吃飯,那頓飯則遠遠不止四道菜,前后足有十來道。不過,每道菜的量并不大,只是做得非常精致。自始至終吃下來,既大飽了口福,也沒有浪費什么東西。
歐洲的飲食文化?
?法國
法餐是不能用味美或營養(yǎng)豐富來形容的。
除了在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肴的搭配、選料的新鮮程度以及不同地區(qū)所演變出的多元化菜肴與烹調方法,在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都在其它西餐之上。特別追求進餐時的情調,比如精美的餐具、典雅的環(huán)境等。
德國
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
德國人喜歡肉食,尤其喜歡吃香腸,他們制作的香腸有1500種以上。就餐時盤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續(xù)添。如果吃不了剩在盤子里,認為你覺得菜肴十分難吃!
西班牙
西班牙人是世界上最講究飲食的民族之一。西班牙飯菜種類豐富,做法考究,絕大多數(shù)到西班牙旅行的中國人均能接受西班牙飯菜。
西班牙盛產蔬菜、水果、海產品及牛羊肉,而且質量上層。若與西班牙主人用餐,飯后不要溜之大吉,而是喝杯茶、消消食。
英國
英國飲食總體以清淡為主,不喜歡吃辛辣、油膩的食品。
英國的飲食比較注重營養(yǎng)均衡,在每天的日常飲食中都會有大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肉類以雞肉牛肉等為主,忌吃動物肝臟,肥豬肉等。一般富裕英國人家往往每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匈牙利
匈牙利的飲食,兼受東、西方文化習俗的影響,喜歡味道濃厚、油大的菜肴。同時注重菜肴質高量大,講究豐盛吉祥。
他們喜歡微辣味,特別愛吃帶甜味的辣椒,還愿意在菜里放些辣椒粉。
意大利
意大利菜多以海鮮作主料,輔以牛、羊、豬、魚、雞、鴨、番茄、黃瓜、蘿卜、青椒、大頭菜、香蔥烹成。
制法常用煎、炒、炸、煮、紅燴或紅燜,喜加蒜茸和干辣椒,略帶小辣,火候一般是六七成熟,以略硬而有彈性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