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建筑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鹛羶蛇呬伳景?,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qū),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筑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xié)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jīng)營,或轉租他人經(jīng)營。屋基采用石頭砌成,墻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中國有哪些傳統(tǒng)文化藝術?
1.中國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中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2.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fā)著藝術的魅力。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xiàn)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3.篆刻印章
篆刻印章起源于殷商時代,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的結合,是用來制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可分為周璽印、秦漢官印等多種。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
4.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后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zhàn)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xù)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于民間的藝術。 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tǒng)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中國結中,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十字結、吉祥結、萬字結、盤長結、藻井結、雙聯(lián)結、錦囊結等多種結式。
5.京戲臉譜
臉譜,是漢族傳統(tǒng)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臉譜對于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吧?、“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而“凈行”與“丑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其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6.皮影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jù)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zhàn)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jīng)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
7.武術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以中國為地域范圍、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始延衍流傳、如絲充滿、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襲、停止戰(zhàn)斗為導向的技術應用,是一門包含武術與武德的傳統(tǒng)學系,是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傳統(tǒng)教化方式。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wèi)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傳統(tǒng)教育在于言傳、身敎。文在言傳,武在身敎。身體力行是敎、身正法明是敎、以身作則是敎、上行下效(敩)是敎。武化,是身體力行的敎化過程。
8.秦磚漢瓦
所謂“秦磚漢瓦”是說明這一時期建筑裝飾的輝煌,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yōu)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多;秦代瓦當以蓮紋、葵紋、云紋最多;秦宮遺址出土的巨型瓦當飾以動物變形圖案,與銅器、玉器風格相近。被稱為“四神瓦當”。
9.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zhàn)車、戰(zhàn)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10.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chuàng)作的傳奇劇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fā)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xiàn)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xiàn)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歷史真實的歷史劇,重大事件均屬真實,只在一些細節(jié)上作了藝術加工。以男女情事來寫國家興亡,是此劇的一大特色。該劇作問世三百余年來長盛不衰,已經(jīng)被改編成黃梅戲、京劇、話劇多個劇種,頻頻上演。
11.景泰藍
掐絲琺瑯,又名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景泰藍與雕漆、玉器、象牙被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藝美術世界里一顆璀 璨的明珠。景泰藍以其悠久的歷史、典雅優(yōu)美的造型、鮮艷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繁多的品種造型讓人贊嘆她那無可比擬的藝術魅力和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
12.玉雕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玉石經(jīng)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商周時期 ,制玉成為一種專業(yè),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玉石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征。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工藝師在制作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jīng)過精心設計、反復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藝品。2008年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與特色。
13.中國漆器
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fā)明。它一般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以優(yōu)美的圖案在器物表面構成一個綺麗的彩色世界。從新石器時代起,中國人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jīng)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fā)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
14.紅燈籠(宮燈紗燈)
每逢重大節(jié)日、良辰喜慶之時,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全國許多城鎮(zhèn)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然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燈籠”有了認同感,他們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而給予尊重。
15.木版水印
中國畫種之一。指在木板上的繪畫,這種木板畫的木板可以類當墻壁,故又可歸于壁畫中。另有一種“木簡畫”,是繪于木簡上的,也可以屬木板畫。如近代在甘肅額濟納河流域,古時稱“居延”地發(fā)現(xiàn)大量的木板畫,如一木板上用墨繪的一人執(zhí)鞭趕馬圖,另一幅寫意《白虎圖》。從這二幅圖可以看出木板畫線條較簡勁,筆致粗放較生動。
16.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F(xiàn)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17.鐘鼎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18.漢代竹簡
竹簡,戰(zhàn)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竹簡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lián)起來,稱為“簡牘”。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
19.茶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jīng)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
可以找到證據(jù)顯示,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20.中藥
中藥即中醫(yī)用藥,為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特有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jīng)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1.文房四寶(硯臺毛筆宣紙墨)
文房四寶,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典出:“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現(xiàn)安徽歙縣)、宣紙(現(xiàn)安徽省涇縣)、洮硯(現(xiàn)甘肅省卓尼縣)、端硯(現(xiàn)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歙硯(現(xiàn)安徽歙縣)。
22.豎排線裝書
線裝,也稱古線裝。有人認為,漢代已有線裝書在書市出售。其實,漢代有書市,但沒有線裝書。 我國古代的紙本書,經(jīng)歷了卷軸和冊頁兩個階段。卷軸由卷、軸、縹、帶組裝成。漢、唐代只有這種卷軸形式的書。今天我們看到掛在墻上的軸畫、書法,仍是卷軸裝的遺風。晚唐以后,卷軸書向冊頁書過渡,其裝訂方法又有多種多樣的演變,大體經(jīng)歷了輕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現(xiàn)了線裝本的冊頁書。其中不少古舊線裝書,可視之為文物,非常珍貴。
23.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xù)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jīng)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4.風箏
25.佛
佛教發(fā)源於印度,其後能在中國弘傳生根,便是透過經(jīng)典的翻譯。從東漢末年到唐代中葉,譯經(jīng)事業(yè)由初創(chuàng)到隆盛,歷八百年之久。宋元以降,雖有譯經(jīng),卻只有補馀或重譯而已。中國佛教譯經(jīng)事業(yè)的歷時久遠,可說是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業(yè),而所譯經(jīng)論卷帙的龐復,誠為世界文化的瑰寶。
26.道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jù),承襲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xiàn)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xiàn)。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xiàn)有住觀道士3萬余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xiàn)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余座。
27.儒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唯一從未中斷、延續(xù)至今的一種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能遠播海外,以偉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諧、中庸之道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廣大的儒教文化圈,這充分說明了孔子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孔子早已是屬于全世界和全人類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屬于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28.陰陽
陰陽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道家哲學。
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guī)律背后的、推動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fā)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