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jié),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jié)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jié)俗傳統(tǒng)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fā)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yīng)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fā)、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質(zhì)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福建春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1、春節(jié)蒸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yīng)景食品。福建沒有過年吃餃子的傳統(tǒng),都是吃年糕。因為年糕諧音“年高”,春節(jié)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吃完年糕,大人們“攻?zhàn)四方城”,小孩們嬉笑玩耍,好不熱鬧。大家都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
2、福州過年風俗,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有女兒出嫁的人家,則要辦春酒,讓女兒,女婿,外孫一起回娘家團聚。這春節(jié)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jié)彩,火樹銀花,到處都是一番喜慶熱鬧的節(jié)日氣氛。
3、廈門的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yīng)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
4、泉州過年是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云:“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nóng)事開始)。
5、泉州過年風俗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shè)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xù)到初四。
福州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是什么?
福州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
1、正月初一。這是中國農(nóng)歷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在福州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這一天的運氣會影響著一年的運氣。一般,特別以往,福州人在這一天不出門,蝸在家里。
這一天,忌動刀(包括菜刀、剪刀),忌掃地,更不要將垃圾掃到屋外(垃圾掃到屋外意味著會將家里的錢財掃到屋外),最好是不要做家務(wù)。所以這一天吃的菜都是前一天切好、洗好的,只要煮一下就可以了,有的甚至只要熱一下就可以吃了。
2、福州人這一天有一樣東西是必定要吃的,而且除了吃素的人外是第一餐就要吃的。吃素的人早上十點過后也要吃。那就是太平面。太平面是福州地區(qū)特色的小吃。
太平面,就是用煲好的好湯(雞湯、豬蹄湯等)泡線面(線面也是福州的特產(chǎn)之一,是用面粉拉成跟跟線一樣的形狀然后曬干)再加上一個蛋。這就是正月初一的早餐,也是以前福州人招待第一次來自己客人的食物。這個早餐的含義是一年太太平平,無災無難,身體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3、正月初二。這一天,一般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女兒帶著老公和孩子,一家和和藹藹地回到自己的父母的家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一般不要帶東西回家。)。也可以在娘家吃中飯,也可以不吃。而女兒的父母則要給外孫或外孫女備上壓歲錢。
4、正月初三至正月十四。女兒回完娘家,就開始各個朋友和親戚家輪流做客吃飯了,現(xiàn)在一般都不在家里吃,都上酒樓。這樣的宴席,主要是為了加強親戚朋友間的情誼,因為平時各自的工作生活都忙,在難得的春節(jié)比較有空的日子里聚聚,聊聊。
5、正月十五。這一天是福州街上正月最熱鬧的一天。每年的正月十五,福州都有巡神的習慣。巡神就是將廟宇里的神靈抬到街上。在神靈的前后,有大頭娃娃,踩著高蹺,有的還舞著龍或獅子。還有很多人敲羅打鼓的。還放鞭炮、煙花等。
而且福州人在這一天還要送花燈的習慣。父母要送剛出嫁的還沒有生育的女兒觀音送子花燈,希望出嫁的女兒早點生育,為夫家添丁。如果出嫁的女兒已生育,則外公外婆要給外甥或外甥女送花燈。然后外甥或外甥女要將這紙花燈燒掉。所以南后街每年的正月都掛著各式各樣紙做的花燈出售。只可惜,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用塑料燈來代替,這一項傳統(tǒng)手藝可能快要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