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很難描述的概念,就像你在一座山里,一會看到懸崖,一會看到瀑布,然后看到森林又看到野獸,
可是你卻不能說:這座山=懸崖+瀑布+森林+野獸。
但是曾經(jīng)有一天聽到這樣一個說法的時候:
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雖然我對這句話并不是很贊同,但是這的確給了一個啟發(fā),那就是當你無法形容一件事的時候,你不一定要說他是什么,卻可以說他不是什么。
這個概念用來表述文化再合適不過了,所以我對文化的理解就是:
文化,就是在某個群體的歷史進程中曾經(jīng)留下的東西。
如果狹義一點:文化,就是在某個群體的歷史進程中留到現(xiàn)在的東西。
(其中:某個群體可以是人類整體、或是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某個地域、某個社團甚至某一個家族。)
就像被水流常年沖刷過的河岸,或者被人踩出的小路。在一開始,他們并沒有刻意被創(chuàng)造,但是隨著時間的沉積他們出現(xiàn)了,并且他們又最真實的反應(yīng)出了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
比如四川人愛吃辣、廣東人飯前喝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飲食習(xí)慣,也能看到這是當?shù)貧夂驔Q的。一個地域的氣候就像常年的流水,而飲食文化則是流水沖刷出的河岸形狀。
但是形成文化的原因有些是我們刻意考據(jù)的,有些則是無法考據(jù)的。但是他就那樣默默的形成了很長的時間并時刻影響著你我。比如儒家形成的君臣父子觀念,你不知道這樣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也沒法考據(jù)究竟怎樣推廣的,但是知道現(xiàn)在這些觀念都還在影響著我們。
而這里有一個分歧:那就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久的東西,但是現(xiàn)在消失了,那么他是否還算是文化。
所以一開始對于文化的定義才被分為廣義與狹義。
以我國為例,有很多民間技藝都隨著社會的變遷消失了,我們能看到的是走街串巷吆喝的藝人越來越少,而在我們短短生命幾十年以外看不到的則會有更多藝術(shù)形式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
我們可以暫且將這些技藝歸于某一個群體在某一個特定時期所具有的一個特定屬性而被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這些文化的消失同時標志著這一特定屬性從這一群體中的剝離。
假設(shè)有一天山東梆子這種曲藝形式失傳了,你并不能說梆子不再是山東文化之一,更不能說山東文化不存在了,而只能說是創(chuàng)造出這一曲藝的文化屬性從山東人民中剝離出來了。而一旦這樣,新的山東文化也不同于舊的山東文化了。
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在加緊保護自己的地域文化,開始征集各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這無異于螳臂當車,少數(shù)人是無法阻擋歷史的腳步的。歷史可以創(chuàng)造文化,同樣也可以毀滅文化。不變的是歷史的車輪只會永遠向前翻滾。當然這并不代表這種文化保護就沒有意義,在研究歷史的時候,這些行動將保留下重要的歷史資料,甚至有可能這些歷史資料還是活的。我們可以用金錢讓某一門手藝一直一代代傳下去,但是卻無法讓一門漸漸沒落的手藝重新興起。受眾沒有了,藝術(shù)形式再精彩也將無人欣賞。
最無厘頭的莫過于某些人走馬上任之后要信誓旦旦揚言要建立某某城市文化,或者某某校園文化。你今天可以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你認為的文化形式,你的繼任者明天就會創(chuàng)造另一種文化形式。殊不知文化并不是被刻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被遺留下來的。看似是造福百姓,其實卻是浪費金錢,就像一只水獺希望用自己的爪子將一條河流改道一樣。